【每周一星】孙明坤:一身硬本领,勇过“三重关”的机电行家 | ||||
| ||||
编者按:自入职以来,他扎根一线、以技立业,多次冲锋在“急、难、险、重”工程建设的最前沿;他躬耕不辍、传承薪火,倾尽全力为公司培养机电技术管理人才。从泸州到雄安,再到阿里高原,在重重“难关”中,他潜心钻研、大胆创新,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段机电传奇。他就是宿迁高新智谷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部机电经理——孙明坤。 第一关:业务关 泸州医教园项目是公司首个采用“EPC+PPP”模式的超大型综合工程,机电安装涉及18个专业系统、120余家参建单位,协调难度堪称“千丝缠结”。面对如此复杂的工程,孙明坤没有退缩,而是迎难而上,用创新和智慧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。 “项目施工区间预埋套管数量超2万处,传统施工导致套管定位偏差频发,后期返工率高达40%,严重影响项目进度……”回想起当时的困境,孙明坤仍感慨万千。为了攻克这一难题,他带领团队细致检查施工工艺,反复观察分析,最终发现传统固定方式过于粗放是偏差频发的症结所在。 于是,他大胆提出采用“三维定位焊接法”——在套管两侧焊接固定钢筋,与楼板主筋相连,同时在顶部增设三根定位短筋。这一创新工艺不仅大幅提升了套管一次安装合格率,还将施工工期缩短了近三分之一。 2020年疫情期间,孙明坤更是冲锋在前,带领团队连夜组织技术攻关,助力项目快速有序恢复生产。他率先引入“物联网+智慧工地”系统,通过智能安全帽实时监测800余名工人的体温、定位及施工动态,实现了“零接触管理”,为特殊条件下的施工安全保驾护航。 此外,他还创造性地提出“反置法施工”,提前投入使用永久水电管网,替代临时设施。这一方案不仅减少了37处交叉作业风险点,节省临时设施费用150万元,还为项目抢回了45天关键工期。 最终,在孙明坤和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,泸州医教园项目科技大楼提前30天通过竣工验收,并荣获2022年度“中国电建优质工程奖”,为公司“EPC+PPP”管理模式树立了标杆。 第二关:管理关 雄安智汇城二标段项目是雄安新区首批市场化项目,也是公司首个雄安项目。其中,温德姆酒店需在13个月内完成从地基到精装的全周期建设,机电工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 酒店地下空间层高仅3.2米,却要容纳12类机电管线,传统施工极易引发碰撞难题。面对这一“硬骨头”,孙明坤带领团队深入研究,利用 BIM 技术对管线分层编码,在工厂完成机电管道预制,现场采用 “拼积木” 式安装。他还组织编写了《紧凑空间机电管道支架综合预制施工工法》,减少现场焊接量60%,提升安装效率 40%,3.8万米管线实现“零返工”。该工法因其显著的经济效益,获评中国电建2021年度“优秀工法”。 在44-2地块建设工程中,孙明坤积极探索“零碳”技术,其中新风管道系统采用了浅层地埋换热施工,大大降低建筑耗能。这一创新工法为项目高质高效建设增添了重量级“砝码”,并获评中国电建2024年度“优秀工法”。 “在机电安装领域,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,质量是不可逾越的底线”。这是孙明坤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在保障项目用电安全和机电安装工作中,他总要亲自上阵,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。即便在紧张的赶工过程中,他也从未缺席每日的生产会、协调会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精益求精”的工匠精神。 第三关:责任关 “阿里的任务紧急,孙明坤去‘支援’没有问题”。在分公司领导眼里,孙明坤早已成为重难点工程的“不二人选”。 阿里改则县光伏发电项目是公司首个光伏发电项目,对于积极跟进“新赛道”、打造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。然而,项目所在地海拔4700米,年均气温-4℃,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50%。初到阿里,孙明坤常常一晚上睡不好,每两小时就要醒一次,鼻血流个不停。但一想到公司的嘱托和团队的坚守,他一边调养身体、适应环境,一边开展前期调查和准备工作。 为了与当地藏民拉近距离,他还自学藏语,深入乡镇、村庄、远牧点开展工作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奔波,他掌握了大量周边光伏项目建设经验和当地政策规范,为项目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在极端环境下,孙明坤面临三大难题:高原反应导致有效作业时间压缩至每日4~5小时,施工效率仅为平原地区的40%;年均8级以上大风天气超200天,光伏组件安装窗口期受限;项目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,施工需实现“零污染、零破坏”。 沉甸甸的责任压在肩上,孙明坤没有丝毫退缩,迅速启用“三预工作法”:预判施工风险点37项,制定专项方案12份;预储关键物资建立“双倍冗余”机制,确保施工连续性;预设生态防护体系,作业面铺设6000平方米草方格固沙网、设置3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。 针对高原施工特点,孙明坤还牵头制定“四时段轮换制”:将每日作业划分为晨间准备、午间攻坚、傍晚收尾、夜间复盘四个阶段,通过动态监测血氧饱和度保障作业人员安全。在组件安装关键期,面对瞬时11级大风挑战,孙明坤带领技术团队在72小时内完成了光伏支架防风锚固系统升级,使组件抗风能力提升至12级。 最终,项目团队搭建的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系统取得突破性胜利,成功完成全球首次在超高海拔环境的人工短路扰动试验,为高海拔地区储能系统稳定性验证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。 从泸州到雄安,从阿里高原到水韵苏北,孙明坤的足迹跨越山川湖海,脚步从未停歇。如今,他再次接过“军令状”,奔赴江苏宿迁,投身城市建设。他将继续以匠心筑梦,用实干与创新续写机电人的诗和远方。 | |||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浏览次数: |